原标题:【UAS】理事快讯|交大设计:大师面对面交流活动——探寻古猗园的前世今生
本学期,我院师生前往上海市四大名园之一的古猗园展开了“大师面对面交流活动”。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兼职导师张永来、设计学院建筑学系教师玄峰、风景园林系教师李丰衣以及8位本科生围绕园林的历史、设计、重建,以及风景园林师的责任、使命与情怀等,进行了面对面的深入讨论与实地参观。
古猗园为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的教学科研实践基地之一,长年从事园林古典建筑研究的张永来参与其修复规划,并负责传统建筑的设计。张永来带领师生游学古猗园,以实地实景、原稿原作为素材,为师生带来了一场关于“古猗园的前世今生”的精彩户外课堂。
张永来以自己的规划设计经历,介绍了杨廷宝、齐康、刘致平、赖聚奎等老一代设计大师的精彩原稿,向同学们讲授了大观园、秋霞圃、上海交大四面厅等知名园林项目的创作的理念与复兴等内容,为同学们讲述了风景园林设计、传统建筑设计的具体工作内容、主要面对的挑战和问题以及历史使命、职业操守与社会担当应该如何树立与肩负等。
形式活泼的学术访谈、实地参观、图文讨论结合在校的系统性学习,让同学们对于风景园林专业的理解收获了诸多精彩感悟。
古猗园之行的最大收获是与时俱进、开放式发展,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精髓要亘古保留。
除此之外,以古猗园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研究对象的三位学生也联系自己的研究发现发表了看法。
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的是设计能力,更是审美感知,是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交流方式。
风景园林专业承载着个人心理疏导与社会心理调节作用,现在的我以从事这个专业而自豪。
风景园林专业是在日常生活中营造诗意的实践型专业,让我们在生活交流的瞬间获得诗意、发现美。
本次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技能,又联动创新创业项目,培养了学生科学研究与创新思维的能力。促进学校与社会的资源联系、破除课堂与户外的空间分割、打通实践与理论的机制壁垒。“大师面对面交流活动”旨在通过深入的交流、实地实景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开拓师生的学术视野及思维广度,并为积极开展下一步的教育合作与学术交流打下了坚实基础。
古猗园原为明代嘉靖年间建造的宅院,其名取自“绿竹猗猗”与“微风余音,靡靡猗猗”。竹刻家朱三松设计了园林,因而亭台楼阁、立柱长廊上雕刻有形色各异的竹纹。乾隆年间又对园林的地基进行扩充修葺,洞庭商人叶锦居住期间更名为“古猗园“并沿用至今,根据研究叶锦时期园林布局的重要文献——沈元禄的《古猗园记》,园中有浮筠阁、荷风竹露亭、戏鹅池、曲廊等。清末,古猗园前建造有城隍庙而作为灵苑逐渐成为香客可游览的地方庙园,《江南园林志》就描绘了这一时期的孕清亭、采香廊等。后古猗园几近损毁和重修逐渐成为大众公园,两次较大的工程分别是1957年的园址扩建整修与2010年以《古猗园记》与《江南园林志》作为根据进行调整的重修工程。现园区分为逸野堂、戏鹅池、松鹤园、青清园、鸳鸯湖和南翔壁6个景区。火狐电竞火狐电竞火狐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