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南北向的人工河把北边的沙良河引进来,沟通公园,连接南边的沙窖 河,形成一个连通的生态水系,成为连续的生态廊道。
沟通全公园的绿道,两侧茂 密的树木,彩色沥青路。路面图 案用不同的抽象家具符号,增加 游客在行走中的趣味性,也强化 公园的特色。通过黄白相间的距 离标识设置,告诉人们行走的距 离,很人性化和很有趣味。
面对世界的融合,外来文化的入侵,我们的城市个性 和人们的身份认同感在逐渐缺失,中国的城市几乎千城 一面。作为一个本土设计师,面对如此窘境,深深希望 能作出基于本土地域性的景观和建筑作品。这是根植于 我对这块土地的热爱。 小时候清澈见底的河涌、枝叶繁盛的大树、开满野花 的乡间小路一去不复返了,大自然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 远。。。。。,我的心在隐隐发火狐电竞痛,我们没有别的能 力,但是自己选择了这个职业,至少能以自己的一己之 力,为我们的生活添一点绿。 有学者说过,人类走过了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现在 是信息时代,往后是哲学时代,社会的终极目标是美学 时代。虽然那个美学时代还很遥远,但是我相信它终究 会到的。哪怕一点点的作用,我们也继续愿意为那一点 点而付出和努力。 ——乐从社区中心公园设计师唐泽雯
新的时代有新的精神,古老的文物在与新时代精神并存的对比中才能让人们体验到时 间对历史的塑造,文化和传统的融合。公园所在的葛岸村有四座文物保护单位—— 更楼, 间对历史的塑造,文化和传统的融合。公园所在的葛岸村有四座文物保护单位——更楼, 为延续这种传统历史地标;
唐泽雯设计师特意在公园内设置了第五座“更楼”——以抽象、异化的手法整 合乐从作为中国家具制造、集散地的标志、标识,用雕塑的形式演译了现代商贸产 业——家具和钢铁新的时代精神,与古更楼遥相对望,形成时间和空间的延续。
公园由 “一湖”、“二环”、“三桥”“五区”构成的。景观框架由一条绿道展 开,连接着公园各个不同的功能体。你可以漫步或骑着自行车游览公园 ,公园各种面 貌和意景如画卷一样一一展于眼前。 “一湖”为沟通南北人工河与沙良河、沙窖河的连通,是沟通乐两条东西向河涌的 桥梁。自然曲线的湖面有着丰富多变的岸线。 “二环”分别是提供人们骑自行车、跑步的四米慢行道和供人们散步的次级园路。 “三桥”是沟通公园东西两岸的桥梁,分别是西轴线上架高的听风桥、贴近水面的 折桥和连接两边的拱桥。 “五区”分别是北边的安全游乐区、水生植物净化观赏区、东南边的休闲活动区、 西边的自然树林区、西南角的体育运动区。
区域环境: 乐从南区公园位于乐从镇区重点发展的未来商住中心南片区内,本公园正 位于该片区的中心位置。东侧是顺联家具城、北邻乐从大道,原来是一片被 遗弃的烂鱼塘,被90年代后掘起的乐从家居工业城商家们用来堆放垃圾, 项目现场到处杂草垃圾,蚊虫滋生。
乐从南区中心公园是顺德规划设计院唐人景 观设计公司的新作。该项目于2007年开始设 计,2009年中施工,2010年尾竣工投入使 用,如今已是当地居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
唐泽雯和他们的伙伴们,正在为塑造我们生活中的那一点点 美,在辛苦耕耘。朋友们,当你和家人漫步在他们用心血打 造、充满着生态美、细节美的社区公园里,是否能体会到唐 泽雯和他们的伙伴们的良苦用心呢?
为了方便大家更充分地了解南区中心公园的设计理念和公园景观所体现 的随时间而变化的生态美,在下发布一些该公园的设计图纸,设计群的 记者还特意到公园一游,拍下了一些珍贵的照片,以满足有同样设计理 念的朋友们的分享交流愿望。
整个公园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有起有伏,有山丘、密林、疏林草地、小岛、水生植物床、卵石 滩、石草阶、竹林、树阵、雕塑各种景观要素,丰富多彩。 特别具有生火狐电竞态意义的是北入口的水生植物床,根据水位的火狐电竞不同,通过不同的标高,配置种 植不同的水生植物,每个季节有不同的水位变化,形成变化的景观,同时也具有很好的植物观赏 和生态教育意义。整个公园的河岸采取自然放坡,有水生植物修饰的片石驳岸、缓坡卵石滩、草 阶、水松驳岸、草坡驳岸、石笼驳岸,不同形式的驳岸有利于创造更多的生境,助于生物的多样 性的发展。
西轴线上架高的听风桥、贴近水 面的折桥和连接两边的拱桥。 面的折桥和连接两边的拱桥。
立足于本土、地域文化,欣赏美、发现美,赋予人们广为熟知的本地植物、河沟叉湾新的 美学价值 。
于更楼看公园东北侧,远眺 远处的居住区。自然的公园 与远处的现代高楼大厦和谐 共生。
设计的目标是通过整治河涌与破败鱼塘,建 造生态自我完善、自我修复的生态基础设 施,形成新的自然生态系统,同时创造一个 为社区生活提供休闲活动,让人们向往的自 然、安全、健康的空间场所。
初始方案构思上就决然摒弃了传统公园的模式,她 结合乐从的家具商贸和历史文化传统,提出倡导现 代与传统、自然生态和现代城市的和谐共生,同时 也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设计创意。 南区公园重现顺德往昔河网水岸的自然风貌,在 原河网、鱼塘的基底上建造湖面和水系,营造山丘、 树林、浅滩、湿地等不同要素组成的自然环境,与 日益膨胀的城市共生,形成了自我完善、调节、持 续发展的环境。